筑牢北方生態屏障
雙鴨山市探索生態總長新模式
筑牢北方生態屏障
來源:營商環境局 ?????? 發布時間:2024-09-19 10:08
雙鴨山市探索生態總長新模式
筑牢北方生態屏障
一、建立“一套班底”,從“分散性”履職變為“集中性”組織
一是合并同類項,把職責“打捆”做加法。在實施生態治理中,存在同樣的事情過問三遍、同樣的會議召開多次、同樣的機制重復設置的問題。我市堅持高效、順暢、務實的原則,建立“生態總長制”,將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及生態環境職能“多管齊下”,調整優化為“一套班子”,組建全覆蓋的組織架構,設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總長制”辦公室,實行“一長統籌、三長銜接、多長合一、上下聯動”的辦公運行機制,變多部門“單打獨斗”為“一家統管”的管理機制,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組織體系。二是拆分單元格,把區域“分化”做減法。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各領域工作中,經常遇到“撞衫”和“碰車”的問題,一位市領導同時兼任多個縣區的“某長”,比如履職河長要到寶清縣,兼任林長要到饒河縣,擔負田長要到四方臺區,一趟路程只辦一件事。全市各級林長797人、河湖長827人、田長553人,其中有交叉重復的525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我市針對此類問題,按照“多長合一”的管理布局,將“多長”責任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在同一區域既是林長、河湖長、田長,也是生態長,負責分管區域的巡林、巡河、巡田、巡生態工作,建立責任有轄、協調有序、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機制,到一個區域走一趟就能把各項責任落實一遍。截至目前,整合責任區323個、縮減重復路線612條。三是交叉樹狀圖,把體系“穿聯”做乘法。在執行落實生態管護任務中,存在各謀其政、各行其道、各歸其位的問題。比如,每年要召開市級林長及林長辦會議2次,田長制領導小組會議1次,河湖長制專項會議7次,生態環境領導小組會議4次,分別部署各領域工作任務,在人員、會議、精力、時間上增添了負擔。我市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貫穿始終,由市林業和草原局牽頭制定了《雙鴨山市生態總長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出臺了《雙鴨山市生態總長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建立多元統一、相輔相成、無縫銜接的制度體系,把各“戰區”聯合起來發起“百團大戰”。
二、建立“一套機制”,從“物理性”整合變為“化學性”反應
一是突出組織運行的整體性。出臺了《雙鴨山市“林長制”“河湖長制”“田長制”聯動機制工作方案(試行)》,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農田、生態環境治理和管護體系,整合農、林、水、濕地、生態等部門工作職責,形成整體劃一的指揮運行機制。建立工作會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推動共創、共商、共建,組織調配各方資源,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構建市級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生態管護新格局。二是突出治理管護的系統性。有效連接各地方、各部門職能鏈條,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城市和農村的治理環節,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監管,形成了保護更加完善、執行更加順暢、管理更加高效、監督更加有力的工作格局。生態總長制實施以來,堅持以“林密、景美、河暢、水清、田凈、糧豐、天朗、氣爽”為目標,全力護綠、扎實治水、堅決保田。做好增綠、守綠、護綠的大文章,護好“一片青山”;常態化、系統化開展河湖“清四亂”整治工作,加強水災害防御,看好“一河碧水”;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管好“一方凈土”。三是突出部門聯動的協同性。堅持步調一致、同頻共振的工作節奏,一起“向右看”“齊步走”。制定了《雙鴨山市生態總長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市發改委負責規劃確定重大林田、河湖生態保護項目和布局;市財政局負責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林業、水務、農業、生態環境等政策,協調落實“多長合一”生態管護體系所需資金;市自然資源局負責指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協調河流、森林、黑土地治理項目用地保障。堅持既能“橫向協同”,也能“縱向協作”,把能利用的資源都“捆綁”起來。比如,建立市、縣、鄉(鎮)公安機關三級“警長”作戰機制和“生態總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通過聯合執法、案件移送、信息共享、集中會商的聯動操作,大力提升了生態治理效能。
三、建立“一套系統”,從“機械性”管理變為“功能性”升級
組織機構、機制架構和人員結構的整合,必然需要重塑管理系統。我市對關聯性、耦合性的管理要素進行梳理歸集,切實節約資源、為基層減負,努力達到1+1+1>3的效果。一是向“點”上聚焦建平臺。建立涉河(湖)、林草濕、黑土地管理信息查詢共享通道,目前正在推進將原有河、林、田3個系統數據,統一整合納入全市“一網統管平臺”,探索運用無人機巡護、視頻監控、調度指揮中心等信息化平臺。比如,饒河縣新建23套監測點位并與原農林水監測點完成匯聚接入,覆蓋率提高至50%,重點河流的主要江段都已經覆蓋。初步搭建起多級協同、數據共享的智能化指揮監管體系,基本實現了“多點收集信息、集中統一處理、在線分類交辦、按時上報結果”。二是向“線”上延伸建流程。推出一員專管、一巡多查、一體推進“多長”聯動新模式。原有各“長”由2177人壓減至840人,原有巡河、巡林、巡田疊加事項精簡整合17項。比如,饒河縣規范巡查流程,各級“多長”按“巡查、上報、交辦、整改、銷號”五步流程,一般問題立行立改,重大問題“逐級交辦、閉環處置”,實現了各項工種、各道工序“流水線”作業。三是向“面”上拓展建網格。堅持“全區域覆蓋、全周期監管、全方位統籌”的原則,以村所轄范圍為基礎,綜合河湖、林、田的地理布局等因素劃分片區網格,整合巡河員、護林員、巡田員等工作職能,全面負責轄區河湖、農田、森林、草原、濕地等方面日常巡查和綜合監管工作,推進生態治理管護提標擴面、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