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07 17:16
雙鴨山市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城市,全市現有少數民族36個,少數民族人口3012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49%,其中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赫哲族、苗族、壯族、錫伯族人口居多。
1、赫哲族民族習俗:“赫哲”是滿語,大意是指“東方的人們”,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赫哲族起源于東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市、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伊蘭、富錦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四排鄉是全國僅有的3個赫哲族鄉之一。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住在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住在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住在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奧”。使用赫哲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赫哲族素以三江為家,漁獵為主,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民間文學為伊瑪堪、說胡力;民歌有嫁闊令、赫尼娜;樂器有口弦琴、單面手鼓;民族體育項目主要有插草球、騎馬等。民族喜食品種有剎生魚、燒塔拉哈、炒魚毛(魚松);有民間喜慶大會烏日貢;手工藝品有色骨制品、木刻、樺樹皮縫制品等。
服飾---穿魚衣:赫哲人的衣服多是用魚、獸皮制成的。魚皮衣服是用魚皮線縫成的。獸皮衣服則用狍筋、鹿筋以及皮線縫成的。男人冬季穿狍皮大衣,夏季穿去毛皮板做的大襟式衣服。袖口、前襟多鑲邊或染成各色云紋,長袍的衣襟上還綴著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人穿魚皮和鹿皮剪成云紋進行裝飾。
飲食---食魚肉:赫哲族人由于身處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沿岸,常年以捕魚為生。因此他們在吃魚上不僅方法多,而且十分講究。赫哲族人吃魚,主要分為生食和熟食兩類。生食的有:生魚片,也叫剎生魚。多選用鱘魚、鰉魚和鯉魚。既是赫哲族人平時經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魚刨花,先將凍魚的皮用刀削掉,然后用刀或刨子將魚削成刨花一樣的薄片,加一些鹽,這是赫哲族人冬季吃生魚的一種方法“塔拉哈”,將魚肉帶皮片下,切成連搭肉片,放在篝火上烤熟,稱為“塔拉哈”,用不同柴火、放不同調料,可以烤出風味不同的“塔拉哈”。
住房:固定性住房有馬架子、地窨子,臨時住房有撮羅子或野外住狍皮筒等。
交通工具:赫哲人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狗拉雪橇、馬拉爬犁、滑雪板、樺皮船、快馬子船等。每當天寒地凍、大雪封山的時候,赫哲族人就趕上狗拉雪橇去狩獵或是遠行。
捕魚:捕魚是赫哲人賴以生存的一項生產活動,漁民根據各種魚的習性特點和活動規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魚場所,按照不同季節進行捕撈。捕魚大致分為“春、秋、冬”三個季節,最佳捕魚季節為秋季馬哈魚汛期。常用捕撈工具有:網、鉤、叉船。網具:絲掛子、拉網、趟網、旋網等。鉤具有:滾鉤、鈍鉤、蹶噠鉤等。魚叉分連柄魚叉和帶手繩魚叉兩種。船有三葉板船、樺皮船、快馬子船等。
宗教信仰:赫哲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神靈,相信“萬物有靈”,萬物都是神在主宰。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赫哲族人的“鹿神”節(亦稱跳太平舞)意為求神驅鬼消災求福,保護全村人口興旺,祈求魚獵豐收。農歷五月十五是赫哲族人“烏日貢”節河燈活動,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和喜獲豐收。在赫哲人信仰中,天神為尊,屬眾神之神,平時供奉在赫哲人首領家中,一般族人中只能膜拜,而不可自行供奉。每到喜慶節日或偶遇重大事件,由族長帶領族人共同敬奉,增添香火,借天神之威,驅除災禍,祈求漁獵豐收,族人平安。
文化藝術:赫哲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以“依瑪堪”流傳最廣,它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說唱文學,“依瑪堪”是赫哲族史詩,靠口頭代代相傳,它有著嚴格的要求,每個故事的內容詞句都是固定的,說唱者不能添枝加葉隨意更改。一部“依瑪堪”要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說完,說唱時不拘時間,地點、也不要樂器伴奏。還有“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等體裁的統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富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樂器有圓鼓、圓鼓和口弦琴,男女老少都能觸景生情唱出優美動聽的“嫁令闊”。舞蹈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如薩滿舞即以歌舞事神。
2、朝鮮族民俗民風: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余,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每逢節假日和婚禮、祝壽,朝鮮族群眾都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伴隨著歡快的朝鮮族民謠,翩翩起舞,盡展朝鮮族傳統文化的風采,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穿素白衣服,白色象征純潔﹑善良﹑高尚﹑神圣的意義。婦女穿短衣長裙,這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點。短衣朝鮮語叫“則高麗”,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雖然簡潔,但是看起來非常美麗;長裙,朝鮮語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腳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穿這衣服,顯得人很直爽豪氣。朝鮮族飲食花樣繁多,有冷面、打糕、泡菜、松餅、油密果、餡糕,主要特點以涼、辣為主,朝鮮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狗肉、蒸糕、泡菜、“醬木利湯”(醬湯)等。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 制成。冷面是在蕎麥面中加淀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后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制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3、挹婁文化:友誼縣是挹婁文化的發祥地,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1800年前的漢魏時期,滿族先祖挹婁人就曾在友誼縣境內的七星河流域繁衍生息??脊殴ぷ髡咴谶@里發現的鳳林古城是目前所知漢魏時期東北三江平原乃至東北亞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結構最復雜、規模最大、宮城與宮殿出現最早的古城,是滿族人的祖先挹婁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已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挹婁古王都遺址又稱“鳳林古城”,位于七星河左岸、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南1.4公里處。鳳林古城總體呈不規則形狀,總面積113萬平方米,共有九座城區,似“九曲連環城”。鳳林城址的第七城區是全城的中心,近似正方形,四角設有角樓,每邊城垣外側中部各設一座馬面。鳳林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省唯一一處漢魏時期規模最大的王城城址。其中古城遺址62處,古居住址92處,另有猛馬象等古生物化石遺物點6處。2001年有3處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出土石、鐵、陶、骨器等各類文物1600余件。
為集中展現挹婁文化,友誼縣建設了以挹婁文化為主要特色的友誼博物館,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997平方米。館內以實物、雕塑、歷史照片、微縮景觀、大型沙盤等展品4000余件。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挹婁文化,友誼縣在友誼鎮西1公里處異地復原了鳳林古城遺址,建設了占地面積10公頃的挹婁文化風情園,該景區已被列為國家AAA級景區。園內建有木爾哈勤罕王雕塑,臣屬扶余、七星祭壇、七揮戈西征、滿之源、群落爭雄等景觀雕塑以及議政大殿、穴屋、捕魚、制陶、紡線、圍獵等場景,是一個集挹婁文化展示與傳播、學術研究、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系列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景區。2009年,友誼縣挹婁文化研究會決定將每年的9月19日確定為挹婁文化節。2011年,友誼縣成功舉辦了首屆雙鴨山?友誼挹婁文化旅游節。文化節上,舉行了“鳳林古城”滿族尋根敬祖大典,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滿族后裔身著民族服飾齊聚友誼滿族發祥圣地,共祭滿族祖先,共話同根親情,用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