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雙鴨山市日報社 ?????? 發布時間:2025-08-15 13:39
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綠色蛻變”
“四方臺實踐”書寫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夕陽下,徜徉在漫山遍野的花海里,感受濃濃的田園風情,清風徐來,美不勝收;
近十萬平方米絢爛花海與三座現代化智能溫室相映成趣,演繹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生動實踐;
在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現代產業融合的加持下,紫云嶺腳下,昔日傷痕累累的“疤點”,而今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蛻變”后的新“亮點”。
四方臺區,曾因煤礦開采而滿目瘡痍的這片土地,通過“生態修復+產業升級+文旅融合”的三位一體戰略,成功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跨越式轉變,不僅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更為老礦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生動范本。
但若將時間撥回七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1.1平方公里范圍內,1300余戶居民蝸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泥草房中。斑駁的墻體裂縫如蛛網般蔓延,仿佛隨時可能坍塌;雨季時污水四溢,混著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刺鼻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
2018年,四方臺區啟動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利用“兩山合作”的契機,將棚戶區搬遷騰空后的土地建設成花海景區和現代農業基地。
面對遭到長期破壞的生態,項目團隊制定詳細的生態重建措施——
污染治理:投放嗜酸性菌劑分解土壤重金屬,鉛、汞含量下降68%;
土壤改良:調運1萬立方米黑土,添加1.6萬噸腐熟秸稈,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至3.2%;
植被恢復:構建“草本-灌木-喬木”立體生態,種植樟子松等2000棵樹木;
智能灌溉:鋪設2公里滴灌管線,安裝20個傳感器,實現精準節水。配套建設500米觀景木棧道、2處觀景平臺,日最大承載量達5000人次。
花海建設中,引種硫化菊、百日草等12個耐貧瘠品種。同步建設三棟9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溫室,采用荷蘭椰糠栽培模式,配備環境調控系統和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全自動化管理。
通過綜合治理,不僅重塑了紫云嶺的生態底色,更繪就出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雙贏的絢麗畫卷。
紫云嶺花海與紫云嶺森林公園聯動,構建“春賞杜鵑、夏觀花海、秋覽紅葉、冬玩冰雪”的四季旅游體系。
既保護綠水青山,又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借助資源優勢,開發“花海+農業”體驗項目,游客可參與番茄采摘、椰糠栽培。
通過“電商+文旅”創新模式,搭建“花海直播間”,主播結合實時花景推介甜玉米、鈣果果汁等特色農產品,實現文旅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
生態興則文明興。定期舉辦的群眾文化展演活動,秧歌、民樂輪番登場,以“民俗快閃+全民共舞”形式,將紫云嶺花海景區化作“露天文化舞臺”,成為當地群眾文明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環境好,生活好,心情好,我們是真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我們老礦區人享福了!”面對家鄉的變化,當地群眾異口同聲。如今,越來越多人主動踐行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紫云嶺的“綠色蛻變”,是生態修復的勝利,更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它不僅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方案”,而且也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下鮮活注腳。
窺一斑而見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從四方臺到各縣區,生態“高顏值”,正在帶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
當下,“綠色”,正成為雙鴨山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雙鴨山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