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雙鴨山市日報社 ?????? 發布時間:2025-08-18 14:43
激蕩起綠色詩畫“澎湃熱潮”
友誼縣農文旅“場景融合”繪就生態發展新圖景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記者 王博
從景區里的一草一木,到田野間的五彩斑斕,再到四季流轉的自然畫卷;從創新推動文化資源轉化,到提升旅游產業各個鏈條文化內涵,再到新型場景、新興業態的構建布局, 農文旅“場景融合”,繪就出生態發展新圖景,激蕩起綠色詩畫“澎湃熱潮”。
當生態邂逅旅游,如何從“遇見美”到“守護美”?友誼縣用看得見的變化詮釋著:守護生態就是守護未來,發展文旅就是發展民生。
奏響生態“交響曲”,繪就綠色“錦繡圖”。多年來,友誼縣始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植經濟社會發展脈絡之中,在生態修復中夯實旅游根基,在產業創新中釋放綠色動能,用農文旅融合的一個個生動實踐詮釋著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共贏之道。
點綠成金:讓生態資源實現永續奔流
留住“綠水青山”,貯存“鄉愁最初的味道”。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把生產耕作區變成了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為生態發展錦上添花。
打造現代農業嘉年華科技示范園,推出集研學教育、文化旅游、農業休閑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達到農業、人文與生態相互映襯、完美融合,使其一躍成為打卡勝地,熙熙攘攘的人流讓田園煙火氣氤氳升騰。
復原2輛蘇聯專家露營車、陳列第三版一元紙幣背景拖拉機及東方紅拖拉機等特色景觀,新建科技觀光長廊,以圖文并茂形式展示玉米起源、大豆種植技術、太空育種及新型種植技術等內容,系統傳播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每年六月,金色花海成為網紅地標,吸引八方游客打卡。今年舉辦的“蕓薹漫音”群眾田園文化活動(油菜花節),讓這片花海熱度再攀新高,吸引縣內及周邊學校數百名學生開展主題研學。
2023年以來,園區累計接待包括波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在內的50余個研學團,2000余人次參與,獨特的農文旅融合模式獲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省臺《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關注報道,既擴大了友誼農業知名度,也讓生態旅游路徑愈發清晰。
觀景臺與攝影步道延伸著花海的觀賞價值,研學活動賦予農業科技傳播功能,而媒體聚焦則持續提升著友誼縣的美譽度,讓生態資源在守護中不斷釋放經濟價值。
從“鄉村休閑游”到四季主題線路,縣內10余條精品旅游路線串聯起農田、景區與村落。游客在北大荒農機博覽園感受農墾精神時,也能在周邊農戶家中品嘗綠色食材,這種農文旅融合的模式,讓土地在孕育糧食的同時,也生長出“生態經濟”的新果實,目前縣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30%。
景區蝶變:讓生態之美成為發展底色
旅游業是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喚醒“沉睡”資源,提升景區“造血”能力,讓特色文旅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更好地回應游客對“詩和遠方”的追求。
挹婁文化風情園堪稱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典范,園區內綠化率高達90%以上,蔥郁的林木、繽紛的花草覆蓋了絕大部分區域,形成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蜿蜒的小徑以天然石材鋪設,與周邊草木和諧相融,建筑、雕塑等設施巧妙點綴于綠植之間,讓游客在感受古老挹婁文化魅力的同時,亦能沉浸于親近自然、舒適愜意的游覽氛圍之中。這片“城市綠肺”全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卻始終保持著自然本真的模樣。
北大荒農機博覽園的蛻變同樣令人驚嘆。作為承載農墾記憶的地標,這里沒有因“保護”而固步自封,反而煥發新生:荷花觀賞區盛夏時節“接天蓮葉無窮碧”,鑒賞花卉與原生植物和諧共生;游客在參觀農機展時,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也能感受生態的活力。這種“文化+生態”的融合,讓景區年客流量提升30%。
友誼自駕游宿營地則探索出“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的新模式。生態停車場、木質營位與拓展基地巧妙嵌入自然環境,既滿足游客需求,又最大限度減少對土地的干擾。一位來自市區的露營愛好者說:“在這里搭帳篷,感覺就像住進了森林里,既方便又不破壞環境。”這種對自然的喜愛,讓營地成為周邊城市家庭周末游的熱門選擇。
潤物無聲:讓生態文化走進百姓生活
“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類似這樣的標語,在友誼縣各景區隨處可見。
通過發放宣傳單、LED屏滾動播放宣傳標語,將生態理念融入游覽全過程。同時,景區管理人員每日巡查,及時清理垃圾、規范游客行為,讓“無痕游覽”成為共識。
縣文廣旅局招募的3名“生態導游”,在講解景點時,總會順帶普及環保知識。如今,主動帶走垃圾、拒絕攀折花木的游客越來越多,景區保潔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了近一半。
嚴格監管是生態保護的底線。文廣旅部門向轄區A級景區傳達生態保護重要性,定期開展景區環境巡視檢查,督導景區落實生態保護措施,規范旅游開發與經營行為,防止景區建設與運營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通過嚴格監管,保障景區生態系統穩定,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
“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共生題。我們要繼續當好生態的守護者、發展的推動者,讓子孫后代也能在這片土地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友誼縣文廣旅局負責人如是說。
以自然為經,以人文為緯——真正的生態旅游,是讓每個腳印都成為大地的溫柔印記,讓每次邂逅都化作守護的力量。當每寸土地都被珍視,每滴水都被呵護,綠水青山自然會成為永不枯竭的財富源泉。實踐證明:通過農業特色、文化資源、旅游業態的“場景交融”,友誼縣變成了一個沒有邊界的大景區。生態美連著旅游旺、百姓富,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