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07 19:43
2018年是打好產業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省農業系統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把農業產業扶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補齊短板、提高脫貧質量,瞄準關鍵問題,統籌系統力量資源,加大傾斜支持和指導服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持續推進產業到村、項目到戶,切實提高產業扶貧覆蓋度、貧困人口參與度和收益率,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提供支撐。
一、大力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引導貧困地區落實產業扶貧規劃,加強產業謀劃,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科學選擇貧困群眾參與度高的扶貧特色產業,對不符合貧困戶意愿、效益低下的產業,及時作出調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織引導有能力、有意愿的貧困戶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特色種植養殖。圍繞扶出高質量,深入開展農業“三減”行動,科學施肥用藥節本增效,提高貧困地區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突出貧困村優勢,推動“一村一品”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整縣推進、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等農業建設項目資金分配,繼續向貧困縣、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支持特色產業發展。
二、發展小菜園和庭院經濟。圍繞“菜園革命”示范村建設,項目資金向具備區位優勢、氣候特點和生產基礎的貧困村傾斜,通過技術模式培訓、訂單化種植、產供銷對接等綜合措施,帶動貧困農戶利用自家菜園和房前屋后閑置地,開展果、菜、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提高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增收致富能力。
三、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創新產銷對接機制,構建高效穩定的省內外、境外產銷流通渠道。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品供需關系,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堅持以銷促產、產銷銜接,使貧困戶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支持貧困地區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產加銷一體化帶動、農業產業園區帶動,開展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田頭市場、批發市場,創建直產直供、農超對接、縣校合作、電商扶貧等產銷對接渠道。支持貧困縣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采取眾籌、集團訂制、私人訂制等新型營銷模式,組織貧困地區“三品一標”企業、合作社利用北京年貨大集、中國農產品交易會、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大型經貿展銷活動,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對貧困地區“三品一標”認證費和標志使用費給予減免,對貧困地區企業、合作社認證綠色、有機食品給予補貼。
四、加大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貧困人口實用技能培訓,增強脫貧致富信心和能力。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結合農時季節和生產周期,根據貧困勞動力需求意愿,開展“小班式”“訂單式”“體驗式”“案例式”培訓。實施貧困地區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遴選一批特聘農技員,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實現有培訓意愿、有發展產業意愿的貧困戶實用技能培訓全覆蓋。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工程,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科技服務能力,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菜單式服務。加強轉移就業服務,支持能人創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推動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
五、增強新型主體帶動能力。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能力提升行動,切實把經營能力弱的貧困戶“帶”起來。采取“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辦法,加大貧困村新型主體培育力度,支持有意愿、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推廣“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等發展模式,提高產業扶貧組織化程度。引導鼓勵新型主體組合運用訂單、股份、勞務、服務、托管、租賃等方式,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支持引導新型主體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初級加工,提高農業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增強貧困村農機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鼓勵農機合作社開展代耕、托管、跨區作業等農機社會化服務。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意愿、帶貧能力和帶貧數量,作為農業政策資金支持的必要條件,對帶動貧困戶或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數量較大的,給予優先推薦扶持和認定升級。
六、完善產業帶貧益貧機制。切實解決利益聯結松散、群眾參與度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找準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結合點,把共享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中,明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環節和份額,幫助貧困戶穩定獲得訂單生產、勞動務工、政策紅利、資產扶貧、入股分紅等收益。因地制宜推廣貧困戶與農業企業、營銷主體對接,發展訂單式生產;帶地入社,獲得土地保底和分紅收益;以土地、國投資金資產、扶貧貸款等入股企業,發展股份制經營,獲得更多分紅收益;無勞動力貧困戶,通過土地托管、畜禽托養、資產收益等途徑帶動脫貧的產業扶貧機制。鼓勵各地創新其他行之有效的幫扶模式,聚焦重點難點,針對老弱病殘等特定貧困人口,深入落實產業覆蓋措施,提高幫扶實效。
七、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指導貧困村開展清產核資,搞好成員認定,組建經濟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合作,盤活各類集體資產,增加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
八、切實加強問題整改。聚焦2017年國家省際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媒體暗訪、我省自查發現反饋的產業扶貧方面問題,舉一反三,逐項梳理,制定整改措施,落實整改責任,全面認真深入開展整改,確保6月底前取得明顯成效。
九、總結推廣一批優秀范例。繼續挖掘基層典型模式,總結培育一批服水土、接地氣、立得住、推得開的產業扶貧范例,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形式,示范引路,解決能干、會干的問題。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加強典型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十、加強工作督導調度。加強檢查督導,促進問題整改,突出產業精準帶動,注重增收實效,鼓勵各地凝心聚力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農業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工作進展調度,定期掌握各地扶貧產業發展、新型主體培育、典型機制模式、帶動脫貧成效等情況。
十一、抓好農業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堅持目標導向,強化問題意識,著力解決農業扶貧領域存在的貫徹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工作作風不扎實等方面的問題,查改薄弱環節,構建長效機制,確保專項治理工作有效務實,為打好農業產業脫貧攻堅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