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發布時間:2017-09-21 10:51
政府決算報告
雙鴨山市財政局
一、2016年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6年,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下,強化財稅改革、狠抓增收節支、突出服務保障,圓滿完成市人大十五屆七次會議批準的財政預算。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08670萬元,同比增長11.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307304萬元,同比增長11.9%。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省結算并按規定結轉下年、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后,預算收支平衡。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9542萬元,同比下降62.0%;基金預算支出完成35284萬元,同比下降49.6%。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省各項結算后,預算收支平衡。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本年未發生,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完成31406萬元(上級專項補助支出)。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完成390709萬元,同比增長24.8%,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完成405008萬元,同比增長28.2%。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5347萬元,同比增長14.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60668萬元,同比增長16.4%。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省和縣區各項結算并按規定結轉下年、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后,市級實現收支平衡。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4378萬元,同比下降23.4%;基金預算支出完成18295萬元,同比下降28.9%。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加減同省各項結算后,預算收支平衡。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本年未發生,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完成30000萬元(上級專項補助支出)。
市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完成230311萬元,同比增長41.1%,市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完成249432萬元,同比增長45%。
在市級一般公共預算中,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稅收收入完成60806萬元,同比增長6.0%,非稅收入完成34541萬元,同比增長33.1%;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教育66765萬元,同比增長10.7%;社會保障和就業101608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醫療衛生29895萬元,同比增長16.2%;農林水事務23379萬元,同比增長56.1%;住房保障149033萬元,同比增長55.0%。
2016年財政主要工作情況:
(一)“抓收入、控支出”,迎難而上保障財政收支平衡
面對重點產業轉型陣痛、傳統財源低谷徘徊、結構性減稅減費等諸多減收因素,各級財稅部門多重發力,確保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強化措施嚴征管。結合“營改增”改革,全面清理清查稅源,充分挖掘稅收潛力,全市全口徑稅收完成292994萬元,同比增長5.3%。完善非稅征繳手段,嚴格票據管理,強化動態監控,全市非稅收入完成71685萬元,同比增長13.6%。緊跟政策抓爭取。依托國家、省相關政策,全市共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705375萬元,同比增長13.6%;其中市級完成398005萬元,同比增長12.4%,為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精細管理控支出。嚴格預算執行,硬化預算約束,嚴禁超預算或者無預算安排支出,壓縮“三公”經費、會議費等一般性支出,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
(二)“調結構、謀發展”,多措并舉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積極發揮財稅對經濟發展的調節支撐作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資金引導作用。積極籌措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資金11146萬元,引導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籌措資金7000萬元,設立中小微企業擔保、創業、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創新創業、龍煤雙礦公司分流解困。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累計退稅16300萬元,落實社會福利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稅收政策,支持建龍集團退稅,助力企業發展。積極落實普遍性降費政策,將對小微企業免征的18項行政事業收費的范圍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降低社會成本。改革投資運作方式。制定《雙鴨山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聯席會議制度》,出資5000萬元認購全省PPP融資支持基金。建立雙鴨山市PPP項目專家庫,并與全省PPP項目專家庫、咨詢機構庫實現共享,為PPP項目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惠民生、促和諧”,全力以赴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以保障民生為重點,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全力打造“民生財政”。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達109億元,為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的83.2%。落實各項社保政策。撥付社會保障資金298588萬元,保障了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并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530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3710元/年。籌措資金29982萬元,將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380元提高到420元。支持教育均衡發展。籌措資金8659萬元,落實“兩免一補”及高中、中職學生助學金政策,實施薄弱校舍維修、辦學設施更新、信息化工程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城市整體檔次。籌措資金134708萬元,建設保障性住房10890套,貨幣化及購置存量商品房3624套,改善了居民住房條件。籌措資金9962萬元,實施供水供熱管網、平改坡、老舊小區維修等工程,改造道路16931平方米,打通城市微循環,拉動了城市經濟。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籌措資金3505萬元,支持文博圖場館免費開放、維修改造體育設施、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提升居民綜合素質。籌措資金11800萬元,調整了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及退休人員工資、艱苦地區、干警警銜津貼標準。籌措惠農補貼36726萬元,以“一折通”方式直補到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籌措資金7254萬元,支持政法部門辦案、更新升級技術裝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四)“強管理、提績效”,主動攻堅全面深化財政改革
堅持創新機制,深化財政改革,公共財政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健全。深化預算體制改革。嚴格“四本”預算編制,細化專項收入、支出預算,試編三年滾動財政中期規劃,提升財政預算剛性及財政政策的前瞻性。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消行政機關、參公事業單位一般公務用車,發放公務交通補貼1800萬元,組建公務用車、綜合執法執勤用車平臺,徹底轉變公務出行方式。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籌措資金18072萬元,支持8266名龍煤雙礦公司職工分流解困。維修改造“三供一業”基礎設施,保障了各礦區居民取暖、供水及物業正常運轉。籌措資金22069萬元,將223戶企業納入廠辦大集體改革范圍,減輕主辦國有企業負擔。提升財政支出績效。發揮投資評審職能,全年審核項目預算11841萬元,審減資金2133萬元,核減率18%。加強政府采購管理,完成采購預算24820萬元,節約資金3713萬元,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規范政府性債務管理。成立融資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雙鴨山市融資資金管理辦法》,將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爭取存量債務置換資金 98432萬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72137萬元,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強化財政監督管理。組織開展預算執行、專項資金、會計信息質量、非稅收入等多項檢查,實現了財政資金撥入、分配、使用全程監督和績效評價充分結合。推進內控制度建設,強化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全面管控。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財政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骨干稅源萎縮,拉動性新增稅源少,財政收入增長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政府性債務進入償債高峰期,民生、社會事業等剛性需求逐步擴大,財政收支矛盾持續加劇。二是財政支持發展壓力較大,保障能力仍然較弱,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功能和引導能力不足。三是專項資金管理仍需加強,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需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全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2017年,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將緊緊圍繞市委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狠抓增收節支,鞏固培植財源,強化民生保障,深化財政改革,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一)增收節支與積極爭取并舉,保障財政收支平衡、運行平穩。凝心聚力挖潛征收。加大稅源挖潛和欠稅清繳力度,建立完善綜合治稅機制,嚴格非稅收支預算編制,強化稅費征繳監管,確保收入足額入庫。主動作為向上爭取。緊密關注國家政策調整趨向和投資動態,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溝通渠道,最大可能爭取上級部門政策、項目、資金支持,確保社會事業發展和重點支出需求。多措并舉強化支出。加強國庫動態監控,加快財政支出進度;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建立健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長效機制。
(二)開拓財源與結構調整齊抓,助力經濟穩中求進、轉型升級。支持傳統財源。充分運用財政政策和資金“杠桿”,全力支持煤炭深加工、冶金循環等產業發展。鞏固新興財源。加大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林下經濟支持力度,促進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培植后續財源。推進政府購買服務,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管理。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完善財政金融互動體系,激活社會資本,引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三)增加投入與完善機制并重,力促民生穩步向好、持續改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特困群體、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進一步落實社會保障、救助政策。支持文體事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保城鄉統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完善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全面落實教育各項補助政策、助學政策,優化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改善辦學條件,推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高,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和諧城市建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維修拓寬城市道路,優化人居環境。改善政法部門業務辦案的裝備條件,支持政法部門技術裝備換代升級,維護社會穩定。落實富農扶貧政策。完善財政支農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規模化種植,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四)深化改革與規范管理聯動,推進理財執法有章、落實有效。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造優良投資發展環境,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并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高鐵、平改立、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破解項目建設資金瓶頸。推進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和職能,明晰產權關系,落實監管責任。推進“三供一業”移交接收工作,完善礦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政府債務管理。積極向上爭取新增、存量債務置換債券,發揮融資工作領導小組職能作用,完善政府債務管控機制,切實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降低融資成本。規范財政資金監管。強化績效管理,突出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依法加大采購監管力度,規范政府采購程序;充分發揮投資評審職能,強化項目跟蹤評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