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發布時間:2023-02-15 16:19
小皮球,架腳踢,
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
二八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
這是一首80后耳熟能詳的童謠,聽到它,仿佛瞬間回到兒時和小伙伴們跳皮筋兒的快樂時光。金色的陽光灑在操場上,小鳥一樣上下翻飛的辮梢、揚起的裙角……都是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但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童謠中隱藏著中國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今天,“保密觀”就帶您一起探究“馬蘭開花二十一”的秘密。
篳路藍縷:開啟偉大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及核威脅,捍衛新生的人民政權,一批批科技人才、一支支英雄部隊在祖國的召喚下匯聚起來,開始了核試驗場地選址工作。這項工作在當時是一項絕密行動,只有少數幾位負責同志知道任務內容。科研工作者和部隊官兵們每日實地勘察地貌、地質、水文等情況,睡地窖、挖野菜、喝苦水,工作條件極為艱苦,歷時數月,從沒人叫苦叫累,但大家心中對于工作內容的疑問卻越來越重。
一天,一名干部實在忍不住,問勘察大隊的負責同志:“我們這叫打的什么仗,一天到晚蒙在鼓里,暈頭轉向的,也不知道要干嘛。”其他人聽他這樣問,也紛紛將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話都倒了出來:“上刀山下火海我們不怕,但死要死明白。”“我們都是經過黨審查合格的,為什么不能把實情告訴我們?”
看到大家迫切地想了解自己為之艱辛奮斗的事業,勘察大隊向上級打了報告,請求在內部公開任務。得到批準后,隊長向大家交了底:“我們的任務是要建一個原子彈、氫彈試驗靶場。”聽到這個答案,大家激動地擁抱在一起,熱淚盈眶,想不到自己這輩子還能趕上這樣偉大神圣的事業!
選址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最初計劃將甘肅敦煌作為核試驗場地的選址,但經過勘查,那里并不理想。勘察隊又轉戰新疆,最終在羅布泊腹地建立了核試驗區,又將距離那里300多公里的一片鹽堿灘作為基地生活區。1959年5月,基地建設規劃工作啟動,正值馬蘭花遍地盛開,時任核武器試驗靶場主任、即后來的馬蘭基地第一任司令員張蘊鈺將軍便提議,將基地生活區命名為“馬蘭”。
守密靜默:只為驚天動地
我國的核試驗是國家工程,所有參與到核試驗事業中的人,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官兵,都對核試驗的保密工作高度重視。
當時,中央給核試驗任務定下的目標是“五保”:保響、保測、保回收、保樣、保密。保密,作為決定試驗任務成敗的重要因素,被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基地創建初期,每位參與試驗的涉密人員都配有一個保密手提包,用于存放保密本和其他涉密材料。保密手提包一律統一存放保密室,上班時領取,下班時經過保密員檢查確認后交回,絕不在個人手上過夜。
馬蘭基地
除了緊抓日常保密管理,像核彈運輸這樣的重大專項任務也做到了全過程、全方位、高級別的安全保密。為了加強對安全保密工作的領導,在中央專委、國務院和國防科委的領導下,由公安部和當時的總政保衛部聯合成立了核試驗安全保衛保密聯合辦公室,專門負責核彈運送等相關重大任務的安全保密。核彈運送專列沿途和到達烏魯木齊后的警衛部署都是按照國家最高元首級標準保障的。當專列到站后,新疆軍區派了3層警衛力量,內層30米左右一崗,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只有佩戴證件才能靠近專列,最終將核彈從生產場地安全而秘密地運送到千里之外的核試驗基地。
上下同心:喜迎馬蘭花開
核試驗工作始終都是在中央領導同志的悉心關懷和親切指導下開展的。周恩來總理多次就保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包括試驗任務的保密、暗語密碼的制定、通信的保密等各個方面。
1964年9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已經完全具備爆炸的技術要求并成功進行了核試驗預演。離最后的成功越近,對保密工作的要求也越高。在召集原子彈爆炸具體部署會議時,周總理明確要求:“什么消息也不要漏出去。”會后,又多次指示工作人員,與試驗場聯系要“通過保密電話”,要“使用暗語”。
試驗期間,周總理不但嚴格要求參與實驗人員做好保密工作,而且以身作則,對身邊人員也始終守口如瓶。原子彈爆炸成功,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只看到總理忙得不可開交,卻都不知道是在處理什么公務,直到喜訊正式宣布,他們才恍然大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總理在仔細查看即將公開發表的核試驗現場照片時,擔心完整的照片可能透露蘑菇云升空的高度,經過咨詢專業人員,周總理要求正式發表時把地面部分裁掉。
后來,刊登在1964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的原子彈火球和蘑菇云照片,就是按照周總理指示截圖處理過的。
總理在保密工作上率先垂范,每位工作人員嚴謹慎重,就是這樣的上下同心,嚴格保密,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任何泄密事件。
馬蘭基地曾是總裝備部第21試驗訓練基地,而“開花”則指原子彈爆炸。“馬蘭開花二十一”,這句童謠唱出的是撼天動地的空前偉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壯舉。
如今,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已經散去,茫茫大漠戈壁之上,那朵朵燦爛盛放、頑強生長的馬蘭花,將永久見證那段默默無聞卻又驚天動地的保密往事。
本文摘自:“保密觀”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保密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