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23050001030001-00-2023-11-2713404307
- 分類:綜合政務
- 發布機構:市政務公開辦
- 發文日期:1701022830000
- 名稱: 雙鴨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雙鴨山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 文號:雙政辦規〔2023〕12號
- 主 題 詞:農產品加工業
- 時效:現行有效
雙鴨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雙鴨山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和在雙中、省直有關單位:
《雙鴨山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已經2023年10月30日召開的市政府第二十四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雙鴨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1月27日
雙鴨山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
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黑政辦規〔2023〕3號)要求,為充分發揮我市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和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精深加工為重點,以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為核心,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新引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新支撐。
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80億元,年均增速13%,比2022年增加56億元以上,三年增幅45%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比2022年提升1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業規模更大、加工水平更高、產品質量更優、產品品牌更響,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重點任務
以做大做強糧食加工產業、做精做優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為重點,以發展玉米、大豆、水稻3個重點糧食加工產業和畜牧、白瓜、鮮食玉米、雜糧雜豆、食用菌、中藥材、森林食品、冷水魚等8個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為主,科學謀劃區域布局、重點方向、發展目標,培育新的增長點,引領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快速增長。
(一)玉米加工產業。
1.區域布局。依托基礎較好的集賢經開區化工園區、寶清經開區等載體,形成寶清縣、集賢縣為主的加工片區,建設全市玉米加工核心區,發展玉米精深加工,建設多鏈條銜接、上下游配套的玉米加工集聚區。
2.重點方向。以延鏈強鏈優鏈為主攻方向。堅持規模化、標準化、專用化、優質化,適應加工專用和消費結構升級需要,保障優質原料供給。提高玉米產業深度開發和加工轉化程度,擴大初加工規模,著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依托現有玉米深加工企業,重點發展玉米發酵制酒精和燃料乙醇;依托產能和下游產業基礎,發展特種變性淀粉、淀粉糖、多元醇、氨基酸等系列產品,推動燃料乙醇向丁二醇、乙烯、乙醛等化工產品轉化;依托現有飼料加工企業,重點發展玉米和其他谷物加工制成混合飼料,充分利用乙醇生產的DDGS(酒糟),做優做強飼料產業鏈;依托生物質發電企業,重點發展玉米秸稈生物質發電;做大做強食品產業鏈,推動乙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發展酒類、碳酸飲料等,積極發展玉米胚芽、玉米油、玉米漿等系列產品,培育玉米產業新的增長點。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玉米加工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25億元,比2022年增長36.5%,年均增長10.8%。
(二)大豆加工產業。
1.區域布局。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我市大豆主產區,重點在集賢縣、友誼縣等區域,規劃布局市、縣(區)兩級聯動的產業園區和承載空間,打造大豆食品產業集聚區,推動大豆壓榨產業、大豆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協調發展。
2.重點方向。以建鏈延鏈強鏈為主攻方向。積極落實大豆種植生產任務,充分發揮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發展大豆精深加工。做強大豆油脂加工,重點發展壓榨豆油、豆粕等產品,著力推動大豆油脂加工產業向功能化、高端化發展;做大大豆食品加工,重點發展大豆蛋白、豆粉等產品;做好大豆飼料加工,提高豆粕附加值,進一步提高大豆副產品的飼料加工能力;逐步開展大豆產業副產品加工,以非轉基因低溫高蛋白食用豆粕制造高品質食品、食品添加劑或大豆全粉類、發酵類和非發酵類大豆食品加工為方向,吸引調味品、保健品、大豆蛋白等企業來我市投資建廠。鼓勵大豆加工企業聚焦消費市場需求,堅持傳統工藝與新型工藝相結合,進行優化升級,精加工、擴規模、促增值,持續推進產業升級。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大豆加工企業營業收入達到8億元,比2022年增長31.1%,年均增長9.4%。
(三)水稻加工產業。
1.區域布局。依托較好的水稻產業基礎、品牌優勢和產量優勢,統籌市內資源要素,著力構建“兩區”產業空間總體布局,即:構建以中高端水稻加工為主的友誼縣、寶清縣水稻加工核心區和以水稻加工產業為主的集賢縣、饒河縣水稻加工緩沖區,打造綠色有機稻米產業集聚區。
2.重點方向。以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推進水稻產業精深加工,引導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稻米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推進水稻產業鏈條延伸,推動水稻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培育高附加值稻米和綜合利用精深加工企業,構建我市水稻加工資源和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水稻加工產業體系。整體提升稻米加工產業鏈,鼓勵企業迎合消費新需求,大力發展品牌精米,實現優質優價,重點發展鴨稻米、富硒米、精制米等高品質綠色、有機大米,開發留胚米、速食米飯、營養方便粥、易熟糙米、膳食纖維等新產品;大力發展米糠產業,重點發展米糠油等產品,并向米糠蛋白、米糠蠟、谷維素、保健食品等深度開發方向延伸,并同步發展稻殼燃料化。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水稻加工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5億元,比2022年增長61.3%,年均增長17.2%。
(四)畜牧產業。
1.區域布局。以集賢縣和寶清縣為集聚區,其他縣(區)根據本區域的條件適度發展畜牧產業。寶清縣加快建設生豬商品場和屠宰加工基地形成生豬產業鏈。集賢縣重點建設肉牛、商品牛養殖基地和屠宰加工基地形成肉牛產業鏈。友誼縣依托現有的孵化、屠宰等設施完善大鵝產業鏈。
2.重點方向。以發展生豬、肉牛和大鵝產業為主,在擴大養殖的基礎上發展肉類加工。立足本地資源,緊盯國內大型畜牧企業,招引畜牧業一體化項目,做大冷鮮肉生產,發展屠宰及冷鮮(凍)分割肉、預制食品、半成品食品及香腸等中式肉制品。通過引進大鵝屠宰、鵝產品加工、羽絨加工等相關企業項目,加強皮毛骨血綜合利用,逐步構建畜禽副產品加工產業鏈。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畜牧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億元,比2022年增長20%,年均增長6%。
(五)白瓜籽產業。
1.區域布局。重點在寶清縣七星泡鎮、龍頭鎮、夾信子鎮、小城子鎮等7個鄉鎮的淺山區、半山區開展種植,依托全國最大白瓜籽交易市場,在寶清縣打造白瓜籽加工核心區,促進白瓜籽產業發展。
2.重點方向。以提升價值鏈為重點,發揮種植示范基地示范作用,擴大基地面積,提升產品品質,加強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建設,鼓勵白瓜籽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堅持走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鼓勵企業提升生產工藝提高產能,生產符合國際標準和行業通用標準的優質產品,提高產品行業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發揮“寶清大白板”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品牌優勢,拓寬銷售渠道,積極參加國內外食品展覽會,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品牌價值。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白瓜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4億元,比2022年增長95.3%,年均增長24.9%。
(六)鮮食玉米產業。
1.區域布局。重點在集賢縣、寶清縣、友誼縣和四區打造鮮食玉米生產加工區。
2.重點方向。以提升價值鏈為重點,積極發展真空包裝、罐頭食品、玉米漿包、方便食品等產品,實現產業提檔升級。提升鮮食玉米生產、加工、存儲、運輸能力,支持企業提高品質、打造品牌、擴大產能。加強品種選育,提高鮮食玉米品質,提升冷庫規模,增加存儲庫容,擴大物流冷鏈運輸系統,完善收儲運體系。提升鮮食玉米莖葉青貯飼料發酵技術,促進畜牧業發展。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鮮食玉米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6億元,比2022年增長18.5%,年均增長5.8%。
(七)雜糧雜豆產業。
1.區域布局。以寶清縣為重點,在擴大種植基地的基礎上,發展雜糧雜豆加工,培育雜糧雜豆加工優勢產業。
2.重點方向。以特色化、品牌化為重點,擴大高粱、谷子、紅小豆、綠豆、蕓豆、黑豆等雜糧雜豆種植規模。依托現有雜糧雜豆加工產業基礎,發展豆沙、糖納紅小豆、精品雜糧粥等精深加工產品,提升產品價值鏈。依托現有雜糧釀酒企業,發展精品高梁酒系列產品加工。發展雜糧雜豆原漿飲料、營養保健食品、代餐食品、休閑食品等產品,延伸產業鏈。充分發揮“寶清紅小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品牌優勢,加強品牌打造,實現產業提檔升級。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雜糧雜豆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比2022年增長25%,年均增長7.7%。
(八)食用菌產業。
1.區域布局。重點在饒河縣和寶清縣發展黑木耳、元蘑、靈芝、猴頭菇,在尖山區發展木耳、平菇等特色食用菌種植產業,在集賢縣探索和發展茶樹菇、榆黃蘑等優質高附加值菌種生產規模,并發展食用菌加工產業。
2.重點方向。以提升價值鏈為重點,推進食用菌基地升級改造,探索多種食用菌品類種植技術,提高生產附加值。支持企業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探索食用菌產業集約化生產模式,通過引入先進設備,統一制菌、統一技術、統一包裝,進一步提升食用菌產品質量。積極發展復合菌飲品、即食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推進黑木耳、猴頭菇、平菇、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加工產品總量持續提升。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食用菌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比2022年增長42.9%,年均增長12.6%。
(九)中藥材產業。
1.區域布局。依托我市山區天然條件,重點擴大饒河縣、寶清縣、集賢縣、嶺東區中草藥種植規模,建設中藥材加工基地,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2.重點方向。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規范中藥材栽培和產地加工技術,加強野生地道藥材資源保護,保證中藥材質量。培育刺五加、白鮮皮、關防風、菟絲子、白芍、黃芪、柴胡、五味子等適種中草藥品種選育工作,建設種苗繁育基地,打造2—3個中草藥種植示范區。以藥材精深加工為重點,支持企業開發藥茶、中成藥、生物醫藥、大健康產品等醫療健康養生產品,逐步建立中藥材加工產業園區,發揮“白鮮皮之鄉”等品牌優勢,打出雙鴨山北藥品牌,推動中藥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中藥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3億元,比2022年增長60%,年均增長17%。
(十)森林食品產業。
1.區域布局。重點在集賢縣、寶清縣、饒河縣、寶山區、嶺東區以及其他山區和半山區等區域,打造蜂蜜、林果、林菜、林養等優勢特色產業。
2.重點方向。充分發揮我市林下資源豐富和林產品營養功效優勢,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強化標準化森林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不斷壯大各環節市場主體,以特色化、品牌化為重點,發展野菜、高鈣果、漿果優勢品種,發展蜜蜂、林蛙、蠶等林下養殖業。延伸產業鏈條,支持企業發展產品精加工、培育壯大品牌,黑蜂產業在蜜、膠、粉、漿四大系列產品基礎上,將產業鏈條向飲品、醫用、日化用品延伸,推進與蜂療、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具有雙鴨山特色的生態森林食品產業。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森林食品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億元,比2022年增長33.3%,年均增長10%。
(十一)冷水魚產業。
1.區域布局。重點在饒河縣、寶清縣做大養殖基地,在基地建設基礎上發展水產加工業,延伸產業鏈。
2.重點方向。以擴大規模、提質增效為重點,依托烏蘇里江、撓力河水系及大水面養殖,推廣鯉、鯽、鰱、鳙等大宗品種養殖,推廣小龍蝦、河蟹等特色養殖品種。鼓勵養殖企業、漁業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支持企業發展魚糜、休閑食品、特色風味食品等水產品加工,與餐飲企業開展合作,壯大市場份額。
3.發展目標。2025年,全市漁業營業收入達到5.7億元,比2022年增長82%,年均增長22.3%。
三、推進措施
圍繞實現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聚焦建基地、育龍頭、強科技、建園區、促招商、創品牌、提質量等有效措施,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綠色生產基地建設,保障重要農產品原料供給。充分發揮我市地處三江平原的原料供給優勢,做大玉米、大豆、水稻產業基地,發展高質高效經濟作物基地,推動結構優化和生產力布局調整,提升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擴大優質供給,形成功能明晰、優勢互補、產業協同的產業空間布局,有效提升產業基地支撐能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生產布局,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畜牧產業發展,重點推進生豬、肉牛、大鵝產業發展,不斷提升畜牧業生產水平。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加快發展鮮食玉米、蔬菜、雜糧、食用菌、林果等特色高效作物,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建設一批管理規范、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堅持“農畜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黑土耕地保護、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等重點任務,從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生產環境等方面,推動農產品綠色有機化,擴大綠色有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品種類規模,打造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5年,全市農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糧食綜合產能達到135億斤,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430萬畝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做大做強現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瞄準工程工藝新、發展潛力大、加工效益好的新興產品,向產業鏈中高端發展,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延伸,不斷提升企業加工轉化增值能力。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整合擴張、上市融資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培育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加強各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申報和監測工作,組織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積極申報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大力發展民營農產品加工企業,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培育一批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中小企業,增加企業數量。發揮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提升企業引領行業發展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前端、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構建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提升企業規范管理能力和企業家素質,增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活力。到2025年,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0家以上,其中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糧食加工企業1家。〔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糧食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科技創新升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大對新、優、特農產品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力度,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生產基地,積極推動寶清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建成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快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加工技術水平,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改造升級傳統加工業、壯大新興農產品加工業,推動精深加工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組織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推介相關領域省內外高校科技成果,促進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科技含量。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革新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健全科研轉化機制,逐步實現“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糧食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雙鴨山職教集團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園區建設,實現農產品加工集聚效應。在我市現有園區基礎上拓展加工園區功能,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優化分工,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標準廠房、冷鏈物流等服務體系,推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加工、便利化服務網絡,實現“一園多能、一區多業”,提高園區承載、服務能力。引導加工產能集聚,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鼓勵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三園”集中,推動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與產業集群、產業強鎮重點項目結合,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園區全產業鏈發展,吸引各類資源要素向園區集中,構建“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上下游企業延伸”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格局,形成集聚效應。提升資源利用率,引導加工園區加快應用節水、節能等環保技術裝備,推動開展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到2025年,各縣至少建設1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和各縣(區)政府、雙鴨山經開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招商引資,提升產業項目質效。圍繞水稻、玉米、大豆、食用菌、中藥材、鮮食玉米、肉類、冷水魚等重點領域招商,建鏈、補鏈、強鏈、延鏈,著力引進一批競爭優勢明顯和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優質資源與資本的精準對接。瞄準重點地區招商,吸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和港澳臺、日韓區域投資。用好大型展洽平臺招商,突出頭部企業招商,重點對接引入優秀企業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招商引資基礎數據,制定招商引資圖譜、宣傳冊和機會清單,做好項目謀劃。加快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開辟綠色通道,強化項目建設全周期全環節保障手段,提高項目落地率、資金到位率、投資完成率。優化招商工作機制,壓實工作責任,強化統籌協調,構建政府指導、招商部門操作、運營機構服務、園區承載的招商運作體系。到2025年,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實際利用資金累計達到80億元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經合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等市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工作專班成員單位和各縣(區)政府、雙鴨山經開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優質品牌打造,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以“寒地黑土、綠色有機、天然富硒、非轉基因”四張牌為引領,以完善品牌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精準營銷為重點,培育“一縣(區)一業”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形成“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農業品牌體系。培育發展農產品特色品牌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積極釋放地域產品、品質等獨有優勢。開展品牌培育行動,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社交平臺和營銷平臺等,開展品牌展銷、宣傳推介等系列活動,放大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產品品牌包裝創意設計,積極申請使用“黑土優品”品牌標識。密切產銷對接,以“雙佛”農業合作為契機,推進與廣東省農業產銷對接走深走實,實現雙方長期穩定合作、互利共贏。深入開展我市特色優質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鼓勵引導企業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產品銷售專區、專柜,參加“農交會”、“綠博會”等大型展會活動。開展直播電商助企行動,培育營銷團隊,鼓勵行業協會和企業開展專業培訓,攜同發揮黑煤職院和民營機構電商培訓能力和潛能。到2025年,力爭培育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6個,全市獲準使用“黑土優品”農業品牌標識的農產品保持在30款以上。〔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健全標準體系,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對標達標”活動,引導行業協會、生產主體制定先進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規范行業發展。加強標準宣傳貫徹,大力鼓勵引導企業推行標準化生產,開展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追溯等體系認證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質量認證,推廣森林食品“九珍十八品”認證工作。保障綠色食品質量安全,嚴格落實綠色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風險預警與質量安全管控,建立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監管機制,引導龍頭企業進入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提升食品生產加工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全程質量控制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糧食局、市林草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措施
積極落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黑政辦規〔2023〕4號),結合我市實際,統籌相關資金,為促進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有力支撐。
(一)加強金融服務。認真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助力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和融資擔保方式,推進融資擔保業務“風險補償”模式,解決小微加工企業融資擔保難和購銷融資需求問題。推廣“政銀擔”模式,加強政府、銀行、擔保三方合作力度,共擔風險,提高加工企業貸款獲得率。〔市金融服務中心、中國人民銀行雙鴨山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雙鴨山監管分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落實稅收政策。加強稅收宣傳,強化政策輔導,提高政策落實力度。落實農產品加工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憑收購發票按規定抵扣增值稅。落實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在實施與農產品加工有關的國家鼓勵類項目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所需先進設備,所繳納進口環節增值稅可按規定予以抵扣。〔國家稅務總局雙鴨山市稅務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省級政策和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增產擴能、科技創新;鼓勵省級以上加工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擴張;吸引社會投資,鼓勵龍頭企業上市,助力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用地保障。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鼓勵具備條件的村屯,在村莊撤并過程中預留土地優先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預留10%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用地。深度挖掘土地利用潛力,科學安排項目用地,強化土地利用全程監管。〔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用能需求。農產品初加工執行農業生產電價,將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企業納入天然氣、電力、運輸等大用戶要素保障范圍,對企業用電給予重點保障,對農產品運輸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完善應急處置程序和各項應急預案,協調各相關部門開通應急保障“綠色通道”。〔市發展改革委、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雙鴨山供電公司、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佳木斯車務段雙鴨山站、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人才保障。組織職業院校與企業對接,加快引進和培養農產品加工業領軍人才、生產能手和技術人才,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訓。支持農產品加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落實“人才振興60條”和《推進雙鴨山市新時代人才振興實施意見》,為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雙鴨山職教集團、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把農產品加工業擺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部署、落實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總召集人的市“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縣(區)要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雙掛帥的落實機構,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增強工作合力。市“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切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依托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動市委、市政府“兩頭兩尾”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市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加強溝通協作,在推進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聯合發力,指導各縣(區)高質量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
(三)落實考核機制。按照“四個體系”強化推動落實,制定雙鴨山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落實清單和目標任務分解表。各縣(區)要做好貫徹落實,細化分解工作任務,明確目標任務、責任主體、推進措施和時限要求。市“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各縣(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納入年度考核。
(四)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吸納就業等社會責任。選樹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同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